老師說:「英英,這是紅色、綠色、黃色跟藍色的球,這樣你知道嗎?」。
英英面對著桌上一堆的顏色球,理直氣壯︰「哇哉啦!」
老師問英英:「那你能不能幫老師把這些球按顏色分好?」
英英︰「賀!」
結果分了第一次後,英英拿著黃色的球又再問︰「老師這顆球要去哪裡?」
-----------------------------------------------------------------------------------------------------------
這樣的情境,是不是有點像老師在與孩子們玩樂呢?
其實是我們的「職能治療師」在幫憨兒們上課唷!
而且不止如此,憨兒們平常在中心進行的打掃活動與各式各樣有趣的課程,
也都是職能治療的一部份,而這些都是由我們的職能治療師-史佩怡老師在進行規劃的。
所以,我們也特別邀請她來跟大家進行課程內容的分享。
「所謂的『職能』就是一個人能做完一件有意義的活動。比方說上廁所就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
但如果因為他的腳受傷了,而無法獨自去完成這件事,那就是他的『職能』出了問題。
這時候就會需要我職能治療師的介入。我們會藉由有目的地活動來讓病人回歸社會。」
「嗯…比如說中風的病人因身體不便,而無法繼續他原本的工作,
這時治療師的目標就會是讓病人能夠回歸到工作崗位。」
「但對朝興的孩子來說,回歸社會的希望本就是一件困難的事,
所以我們能做的與正在做的就是盡量不要讓他們與社會脫節的過於嚴重。」
說到此,史老師突然臉色凝重地嘆了口氣。
她說,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就是對這些老憨兒們的治療目標,但它的困難程度還是很高……
目前,儘管已經進行了分班,但史老師每日仍得為憨兒進行治療進度的評估,
每週也會帶憨兒們到專門的職能治療教室做更進階的課程。
而一談起孩子們的進步狀況,史老師才鬆下緊皺的眉頭。
「分班不只是針對憨兒的現狀進行分析而已,還得找到他們會喜歡上的課程。
這樣才能加強他們的獨立與專注度,轉移他們對原本壞行為的注意力。
像是我們有一位習慣扭人家手肘的憨兒,在進入代工班後,他的情況就比較穩定了,
已經不會時常做這種動作,懂得自己去上廁所的憨兒也增加很多。不僅這樣,還有……」
他們需要我,我就在這了
談到最後,我們也不禁好奇,大多的職能治療師都是選擇進入醫療機構中服務,
為什麼史老師卻反而選擇進到社福機構呢?
「哈哈哈!老實說,這真的是個意外!其實一開始我也跟大家一樣,對社福機構的了解也沒有特別多,
只是有一個機會進到這裡之後,發現這些孩子真的非常需要職能治療,於是我就在這裡了。」
史老師一邊不好意思的哈哈大笑,一邊不停的說這沒什麼啦!
在訪問的過程中,其實我們總是能聽見史老師爽朗的笑聲,卸除掉專業嚴肅的口吻,
以爽朗笑聲取代,想必是憨兒們總喜愛圍繞在她身邊的最大原因吧
她讓憨兒從來不怕治療,也不知道自己正在接受治療,
用有趣的課程,讓孩子們在無形中慢慢進步成長,
有這樣的老師在朝興,真的好幸福!
(上圖為史老師正透過活動進行憨兒的職能治療)
(上圖為憨兒正在接受職能治療)
------「給憨兒一個家」------
◆聯絡電話︰0800-885995
◆line帳號︰@KGL2412V
◆憨兒認養︰http://goo.gl/2CruHp
◆一般捐助︰http://goo.gl/wb27Pz